这起事故发生在8月27日,地点是霹雳州鲁穆海军基地,彼时菲律宾与马来西亚正在举行“马尔菲-劳特2025”联合演习,旨在加强两国海上合作。
菲律宾海军发言人玛丽莎·阿琳·马丁内斯上校证实,“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在狭窄水域航行时,左舷干舷(即水线以上船体最外层表面)遭受“表面损伤”。
马丁内斯在例行军事记者会上表示:“当‘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在狭窄空间小心翼翼行驶时,我需要强调的是狭窄空间,干舷部位出现了表面损伤。所谓表面损伤,是指损伤仅限于干舷最外层的部分。此次事故并未对舰艇的作战系统造成影响,指挥官非常称职,完成了所有的预定演习”。
菲律宾海军官员确认,“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已经启程回国,抵达后将进行全面技术检查,确定维修方案。马丁内斯补充道:“我们只需等待事实和分析结果”,她淡化了外界关于此次损伤可能影响舰艇战备状态的猜测。
关于“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
“安东尼奥·卢纳”号是“何塞·黎刹”级护卫舰的第二艘,由韩国现代重工建造,于2019年5月23日铺设龙骨,2019年11月8日下水,2021年2月9日交付,2021年3月19日服役,是菲律宾《修订版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的核心装备。
“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2600吨,作为多用途水面作战平台,具备防空、反舰和反潜作战能力,同时还能为联合海上行动提供指挥和控制功能。舰尾设有飞行甲板和封闭机库,可支持10吨级舰载直升机。
“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长107.5米,宽13.8米,吃水6.9米,紧凑而高效的设计能在近海环境中灵活机动,并保持远洋巡逻的续航能力。推进系统采用全柴联合动力(CODAD),由4台德制MTU 12V 1163 TB93柴油发动机组成,最高航速25节。
巡航速度15节时续航里程可达4500海里,并能在不补给的情况下连续执行任务30天,对于菲律宾这样一个需要在广阔群岛和争议专属经济区保持存在感的国家而言,至关重要。标准舰员编制为65人,另可额外容纳15人,反映出高度自动化设计,既减少了人力需求,又保证了作战灵活性。
主雷达为德国亨索尔特公司开发的TRS-3D无源相控阵(PESA)雷达,工作在C波段,最大探测距离180公里(战斗机目标110公里)。韩华开发的作战管理系统将所有舰载武器和传感器整合在同一数字化架构内,使“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能够作为网络中心作战节点,融入联合舰队和盟军编组。
“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配备了与吨位相符的武器系统,其中包括1座意大利“奥托·梅莱拉”76毫米超快速型舰炮,最大射程16公里;2座法国“西北风”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最大射程5公里;2座土耳其“粉碎”30毫米遥控武器站,最大射程5公里;2座2联装韩国SSM-700K“海星”反舰巡航导弹发射装置,最大射程180公里。
其他武器还包括4挺韩国12.7毫米K6重机枪、2座3联装韩国K745“蓝鲨”轻型鱼雷发射管。值得一提的是,在订购之初,“何塞·黎刹”级护卫舰就曾计划安装8单元垂直发射系统、近防武器系统和拖曳阵列声呐,但因为资金问题最终更改了配置,不过韩国现代重工还是预留了位置,后续可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返厂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