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记者 冯雨欣、田进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侵入现实生活。 

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记者 冯雨欣、田进

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侵入现实生活。 

今年夏天,国内不同地区出现的暴雨、洪涝、高温等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30.5℃(摄氏度),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截至8月2日,未来几天中东部将呈现“雨—热—雨”的天气格局,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部等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而在高压系统南北两侧,广东、广西等地则迎来暴雨天气。 

在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北方大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共有5轮暴雨过程轮番影响。截至7月31日,内蒙古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京为同期第二多。 

随着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民众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冲击不断显现,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趋势、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8月3日,经济观察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他提出,2020年是中国的“气候危机元年”,当下气候危机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魏科表示,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将导致局部地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甚至在短期内出现旱涝急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将受到极端高温、极端暴雨的影响。比如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等植物的生长变缓慢,种植户的灌溉成本增加。 

气候极端化成为常态 

经济观察报:极端天气增多是个人体感还是实际在增加? 

魏科: 从我们的观测以及相关数据统计来看,高温、洪涝、风暴等极端天气确实在增多。2020年,联合国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就提出,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别是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增长。 

2025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最近五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单次灾害的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强度也更高,还出现了高温叠加干旱、暴雨与台风共同影响等复合型灾害。 

近年来,国内民众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成为高敏感区和高风险区,中国的升温幅度和自然灾害数量都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叠加国内人口众多、产业密集的特点,东部地区尤其容易成为受灾严重的区域。 

经济观察报:哪些因素导致了极端天气增多? 

魏科: 本质原因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更为关键的是,一直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中和之前,全球气候变暖还将一直持续且将不断加速。因此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的数量和强度可能会比当下更严重。 

经济观察报:未来,极端的旱涝灾害会成为天气常态吗? 

魏科: 气候极端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现在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带来一个效应——涝的更涝,旱的更旱。即短期内,一定区域内的降雨强度更高或高温干旱十分严重,甚至出现短期内的旱涝急转。比如某地前几天还在抗旱,忽然遭遇高强度降雨,需要立刻转为防洪涝灾害。 

经济观察报:我们是否低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 

魏科: 目前科学界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我的理解是,很多人仍在质疑全球变暖是否发生,或认为这并非人类活动所致,甚至有人抱有“全球变暖有助于重回汉唐盛世”的幻想。这类认知差异恰恰说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还不够。 

2020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呼吁各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并使用了“危机”一词。我将其称为“气候危机纪元元年”,这并非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更多是为了提醒公众,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气候危机其实在多年前就已被科学界提出,但并没有引起公众太多关注。当下,气候危机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就彻底无法挽回,只能眼睁睁看着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经济观察报:针对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增多,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准备? 

魏科: 目前我们的准备远远不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也显示,全球碳排放现状与气候目标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危机,我们需要付出比现在多五倍的努力。全球需要从现在开始,加速化石能源的淘汰步伐,全面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 

向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其中也蕴藏着更大的产业机会,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下付出的代价,是为了大幅减少未来几十年可能遭受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经济观察报:接下来一段时间,国内天气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 

魏科: 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往年同期偏北,且华北、东北的雨季开始较早,因此内蒙古、华北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近期已出现较严重的洪涝,而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原地区,如河南、安徽等地则出现严重干旱。 

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活动通常仍会偏北。因此,中国北部此前遭受洪涝侵袭的区域,洪涝还将持续发展;南方的高温干旱会更加严重,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从川渝一直延伸至下游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都将迎来本年度最热的时期。接下来,北方农业需要继续防洪,南方的农业则要持续抗旱。 

极端气候的多重影响逐渐显现 

经济观察报:全球变暖对中国农业会造成哪些影响? 

魏科: 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将有助于农业发展,给出的理由是一些此前不宜耕种的高寒地区可能因升温而变得有利于发展农业,以及二氧化碳增多有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发展农业。 

整体来看,国内部分地区确实因气温升高,让适宜耕种的面积有所增加,同时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种植范围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但相比于全国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种植面积,增加的面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此前,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已经受到极端高温、极端暴雨的影响,这也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农业要面临的挑战。 

其一,冬小麦的生长需要经历一段低温时期,如果冬季低温时间太短或低温不足,会严重影响冬小麦收成。在去年冬季,某东部省份就因低温天气数量不足,导致当地许多冬小麦提前抽空穗,最终严重影响收成。 

其二,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玉米在高温期间叶子会卷起来,从而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同时,高温会增加植物所需的水资源,进而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 

经济观察报:不同地区的种植户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魏科: 当下国内气候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北方地区夏季变得更加高温高湿。 

湿度增加后,北方的粮食仓储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北方地区的粮食仓储企业可能需要开始配备烘干、除湿设备;其次,因地势平坦,未来东北地区的田间排水可能存在隐患,同时可能还需要推广更耐涝的水稻品种;第三,未来华北地区的农业灌溉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应对可能的高温干旱。 

此外,农业公司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作物品种,比如需要培育能适应冬季低温时间不足的冬小麦,培育更能适应高温干旱的玉米、水稻等。 

短期内最重要的是,大规模更新全国农业基础设施以适应极端天气,让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能较为从容地去切换灌溉和排涝模式。 

经济观察报:2024年,天气原因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蔬菜“天气型涨价”未来可能经常性出现吗? 

魏科: 蔬菜“天气性涨价”在过去几年已频繁出现。但总体而言,由于国内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储存量比较高,蔬菜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从全球来看,包括北美洲玉米、大豆价格和南美的咖啡豆价格在内,极端天气已经造成全球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 

最值得关注的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易受极端气候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波动将显著影响这些国家的普通人,甚至可能引发资源抢夺、边界冲突等问题。 

经济观察报:未来极端天气可能还会冲击哪些行业? 

魏科: 未来极端天气会让农业生产更加脆弱,因此国内与农业相关保险可能需要引入新金融工具,包括调整农业巨灾险的险种设计、赔付标准等。 

近些年,我们也与许多行业就极端气候进行过交流合作。例如,新能源企业可能更多面临“无风无日”的天气状况,导致发电量受影响;海上航运企业担心遭遇台风等更多极端天气,同时开始考虑选择北极航线以节省各项成本;城市规划企业需要调整设计思路,更好地应对高温、暴雨天气。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在极端暴雨时的承载力? 

魏科: 近些年,国内一直在强调海绵城市的建设,但海绵城市始终有承载力限制。如果一个城市几天的降雨量达到了以往一年的降雨量,海绵城市也没办法应对。 

因此,我们在积极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或许还需要构思应对极端暴雨的策略。比如可以将一些低洼地区设计成公园、湿地等公共活动区域,当降雨量超过海绵城市的承载力时,就能让这些区域去吸纳洪水,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实现有组织、有规划地被淹。 

经济观察报:在你看来,气候变化可能在何时会转好? 

魏科: 全球气候呈现转好趋势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当前,一些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存在诸多反复,全球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也存在很多噪声。在国内,我们需要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排除不可靠噪声,坚决与伪科学进行战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256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